2014-12-25 10:3638  中国记协网   我有话说(人参与)
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32"},"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不忘时代使命,走好融合之路

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32"},"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
市场及媒体合作

请联络
13651105957

snet1998@vip.163
.com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个“+”号,代表着各个传统行业。只要互联网进入某一行,这一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新媒体”的概念横空出世以后,仿佛其他的媒体都老了。新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就像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亚马逊重新定义了书店、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技术的革新,给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触动反省和反思的时刻。我们如果不自我颠覆,就可能被颠覆。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从来。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生存之路?
  探 索
  国内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大致有四类模式:“借船”模式,即传统媒体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生产、分发、推介自己的内容和产品;“造船”模式,即独立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如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现在全国已近2万台;“买船”模式,即收购、并购;“卖船”模式,即转变经营重点,关注非传统的媒体业务。
  近几年来,人民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在,人民日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张报纸了,已经扩展到了报、网、微博、微信、手机网、二维码、电子阅报栏、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网络电视等10种载体。报道周期,从按“天”计算的报纸,报道“昨天”的事;到按“小时”计算的网络电视,聚焦“今天”的事;再到人民网、微博、微信,时间精确到分秒,随时记录“此刻”的事。
  在实践中的创新是最勇敢的、也是最可靠的创新。作为新闻战线的排头兵,人民日报社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网率先上市,在全世界报纸创办网站中,Alexa综合排名第一;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量超过5000万,在中国所有媒体微博中排名第一;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三个月,用户超过650万,现在每天都在增长。可以说,人民日报社大致走完了建设新兴媒体、推动报网互动两个初步阶段。我们有基础、有能力,也有信心走好、走快、走稳新老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做 法
  在实践中,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媒体融合首先要打通。过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好像一个大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餐。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改成大厨房,让大家汇集一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打通之后整合,整合资源、有破有立。再就是提升,最终需要改变的是传媒业的整体面貌。
  媒体融合最重要的五个要素是:
  1、采编流程再造
  目前在融合发展的探索上,各媒体在模式和路径上各有不同,但整体方向一致,都是在流程再造上寻找突破,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现在,不少媒体都设立了新媒体部门,但从内部流程上来说,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打通和融合,协调起来仍然很吃力。人民日报社正在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就是要推动形成媒体融合的全新生产流程。
  2、组织架构调整
  目前的媒体融合实践中,大多是“做增量”,开通微博、微信,建设手机客户端等等。“做增量”是融合初期的必经步骤,但“改存量”已是当务之急。媒体只有调整现有组织结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
  BBC早就开始重组编辑部,将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两大“超级编辑部”——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多媒体节目部。组织结构调整后,新闻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循环和利用,减少了过去各自为战、重复内耗的情况。
  如果没有全新的组织架构支撑,媒体融合就像是一辆汽车,有了全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没有一个匹配的底盘,一切还是无法实现。
  3、采编运营结合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已不再单纯生产新闻报道或图片,现在更加强调“信息产品”的概念。是产品,就必须有运营、有开发,就需要寻找一定的商业模式。能不能自我造血、能不能盈利,是判断媒体融合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美国硅谷,与新技术、新应用同样受到重视的是新的商业模式,是迅速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土耳其,搜索市场上被广泛看好的是俄罗斯的搜索引擎Yandex,商业上的成功,有力拓展了俄罗斯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利益为纽带的商业网络,更容易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发挥纯粹的文化传播难以起到的作用。商业模式应当成为考察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4、用户关系重构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于和用户的关系。传统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单线的、垄断式的信息制造和传播,新媒体颠覆了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使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成为可能。数字时代,受众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甚至是媒体内容的直接提供者。
  怎么把“读者”、“受众”转变为“用户”?怎么以用户为中心?改变思维方式。融合是媒体决策者推动的,也是消费者推动的。用户是最重要的资源。
  怎样与用户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媒体需要打开边界,开门办报,构建起能让全社会共享、共建、共赢的开放平台。
  5、借助技术和资本市场启动融合引擎
  关注新技术、研究新技术、了解和领悟新技术,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很多时候往往是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成败。
  缺乏技术基因是媒体融合发展的“软肋”,没有技术就会受制于人,没有安全保障。而技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是很难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基础性工作。今年初,人民日报社成立了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要补齐技术短板,为人民日报社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同时,互联网也是“烧钱”的,对传统媒体而言负担极大。怎么在“烧钱”中寻找成功模式,怎么打通资本市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思 考
  1、发挥内容优势
  媒体融合最根本的是内容。新媒体靠渠道起家,但内容仍然是灵魂、是基石。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尤其是设置议程的能力,仍然是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法宝。互联网时代,生产的内容在变,生产的方式在变,传播的路径也在变,但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始终不变。当然,这种内容建设,是新技术引领和带动下的内容创新,是媒体人的思维观念、用户意识的深层变革。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媒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越是在庞杂的信息流中,越是在纷繁的舆论场上,优质的内容产品和笃定的价值判断就愈加可贵。传统媒体长期沉淀形成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尤其是设置议程能力和品牌公信力,仍然是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法宝。
  2、树立互联网思维
  传统媒体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不能变,但组织生产的方式、传播交流的路径、运营发展的模式要变。独家报道和原创内容,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形态,需要“以新媒体为手段”的传播途径,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运营。
  新时代的媒体,已经从“内容+渠道”的内容生产商,变成了“内容生产+技术手段+渠道占有+盈利模式”的信息产品提供商。“内容为王”升级为“信息产品为王”。
  媒体融合冲击的是整个媒体行业。面对新领域、新阵地,每一天都是逆水行舟。克服“本领恐慌”,首先要自信,要提高学习的能力。无论怎么变,创新的本质没有变。“转型”的压力和挑战,每一个媒体人都要有互联网思维。
  3、需要制度创新
  媒体融合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尤其是传统媒体所遵循的体制机制已形成多年,有一些不适应新时代的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比如,媒体融合可能涉及的机构编制、人员身份壁垒就需要打破。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媒体融合,不仅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运营、管理等综合性人才。如何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业有为的氛围,要在具体政策上有创新和突破。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大多还是“爬格子的一代”,新媒体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母语”。尽管我们在承受着媒体转型之重,嫁接、孕育之痛,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能忘。走一条有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是新老媒体共同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咨询热线:13651105957

网友评论

(function(){ var appid = 'cys8z6IgV'; var conf = '600190da31b0d037a967f3f8c80f0126'; var width = window.innerWidth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if (width < 960) { window.document.write('<\/script>'); } else { var loadJs=function(d,a){var c=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document.head||document.documentElement;var b=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b.setAttribute("type","text/javascript");b.setAttribute("charset","UTF-8");b.setAttribute("src",d);if(typeof a==="function"){if(window.attachEvent){b.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var e=b.readyState;if(e==="loaded"||e==="complete"){b.onreadystatechange=null;a()}}}else{b.onload=a}}c.appendChild(b)};loadJs("http://changyan.sohu.com/upload/changyan.js",function(){window.changyan.api.config({appid:appid,conf:conf})}); } })();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全球航运业在脆弱中复苏
var aTable=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icle_16").getElementsByTagName('table'); for(var i=0;i
特别推荐
你需要货主数据吗?《中国进出口数据咨询平台(航贸物流版)》帮助你

[2016-01-26] 来源:中国航贸网(www.snet.com.cn) 

  如何全面地掌握特定区域的货主(进出口商)资源?如何判断新开航线的价值?如何分析货主(进出口商)的淡旺季以及采购周期?如何分析货主(进出口商)的采购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发潜在客户?

  中国航贸网(www.snet.com.cn)联合全国海关信息中心下属企业共同研发了《中国进出口数据咨询平台(航贸物流版)》,在这里,你能第一时间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进出口货量数据及经营企业信息。

  贸易国货量一目了然——包含中国至全球200多个国家贸易数据数据更新实时全面——30类细分行业,1225种商品,每月21日即更新上月数据;各省市进出口数据,细化至特定经济区域;覆盖25条中国进出口航线货主企业信息——快速寻找目标客户信息;追踪中国进出口航线货主企业发货规律——及时掌握货主采购规律.....

  欢迎 点此 观摩并索取试用账号!(详情请恰:1365110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