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责任编辑:徐诗闻

本栏目由河北远洋运输集团(HOSCO)独家协办

搜索引擎:
组建强势“国家队”--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2003-07-07]

2003年1月,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已向外资开放。国门打开,医药流通领域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整合,通过整合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于6月底完成合并。业内人士预言,我国医药生产流通行业的“中”字头企业将经历兼并、重组、分化的重新洗牌,以“托拉斯”的强势共同应对来自跨国公司的挑战。   据悉,这两大集团重组后,经营规模将达到110亿元,资产总额近80亿元,净资产21.42亿元,企业职工11436人,成为我国最大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   强强联合:铸就医药销售网络   自1950年始,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成员企业就开始了建立和经营中国医药销售网络的历程。   50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中国医药集团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品种和档次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国内药品流通的龙头企业,在国内拥有7家生产企业和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南宁等各大城市的营销网络以及全国300家药房。   从1980年开始,中国医药集团先后与国外一些著名跨国医药流通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无锡华瑞制药有限公司、苏州胶囊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和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22家中外合资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药流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外营销网络,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建立了贸易和合作关系,并在香港、越南、德国、法国、美国及非洲有关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   这次重组可以使双方的营销网络进行优势互补,有利于打造国内实力最强的医药流通体系。   重组完成后,双方的强强联合带来的将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应,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可借助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已经形成较完备的海外营销网络,使中药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品牌价值。另外,两家公司都是“中”字号公司,在行业内也有很强的号召力,重组将进一步提升双方在医药行业的销售网络和营销渠道。   优势互补:打造应急反应机制   这次重组也同样有利于打造出国内实力最强的医药应急反应机制。   现在,两大集团并在一起,能使中、西药门类更加齐全,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也能更好地发挥国家在医药流通领域的调控作用。双方的重组还有利于提高国家抢险救灾所需医药用品供应的应急反应能力。   众所周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药材公司在历史上早有联系。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长期担负着西药和医疗器械的中央医药储备任务,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则承担了中成药的中央储备任务。双方在历次重大灾情险情中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60年代抢救61个中毒的阶级兄弟、70年代唐山大地震和90年代特大洪灾等事件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在这次抗击SARS战斗中,两家公司同为国家防治非典型肺炎总指挥部后勤保障组成员单位,承担着抗击非典医药用品的紧急供应任务,为保障防治的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重组完成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兼具西药、医疗器械和中成药的中央医药储备功能,有利于协调使用中央医药储备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抢险救灾所需医药用品的紧急供应任务。   齐心合力:组建强势“国家队”   制药流通行业,是一个集约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制药行业就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流通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纷纷通过资产集中、经营统一和产业整合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药流通体系,控股了各地上千家省级、县级药材公司,拥有上万家中药批发及零售商,建立了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药品销售网络。但是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相比,其规模和资产还是小得多。   相对于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这几年发展迅猛。业内人士分析,正是由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快速发展,才促使中国药材集团愿意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说:“我国医药流通企业2000年底就开始分化、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最充分的是2002年。就我国目前医药行业产业结构来看,现有企业进行重组是大势所趋。这次合并,应该让市场起到更好地配置、优化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的力量。两家企业的合并能使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更好地起到调节市场的‘国家队’作用。”
来源:


【我要发表评论】欢迎你来畅所欲言
内容:
【热力推荐】(近期新品推荐)
· 订制中国航贸网邮件产品 删繁就简把握行业动态 2007-09-28
· 特别推荐 2005-09-09
更多>>
【中国航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数据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航务周刊和中国航贸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航务周刊、中国航贸网联系,或者联系本网站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王英波律师。

相关新闻
相关数据
分类浏览
行业动态
统计数据
行情.报告
政策法规
运输黄页
港口资料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