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责任编辑:徐诗闻

本栏目由河北远洋运输集团(HOSCO)独家协办

搜索引擎:
对美出口激增,中国钢铁被列入贸易“黑名单”
[2005-06-28]

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尚未结束,中国钢铁又因对美出口激增而再触美国“敏感神经”,被列入美国贸易“黑名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开始注意到中国钢铁的出口增长,并于近日向中国钢企发出美国可能采取“贸易保护”的预警。   美国盯上中国钢材   此次美国欲对中国钢铁出口采取“贸易保护”的主因是,在全球钢价高位回落的大背景下,美国钢厂开工率严重下降,钢材成本又不占优势,反而中国钢材对美出口却“价跌量增”,对美钢铁业造成冲击。   据美国商务部初步统计, 2005年1~4月,中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增长247%。其中线材占美国线材市场进口份额3%的比率,恰恰是美国反倾销设定的下限。而在中国等7个具备倾销损害的国家中,巴西、特立尼达岛以及加拿大已经受到倾销指控,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除非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否则美国整个钢铁业将崩溃,约一半的美国钢厂会破产,数万钢铁工人将失去饭碗。”来自美国钢铁企业的呼声似乎已被提上日程。   “最近,美国商务部开始就中国钢材‘扰乱’美国市场搜寻证据,这往往是其推出贸易保护措施的第一步。美国钢铁业下一步很可能对中国提出不公平贸易案。”原中国五矿商会副会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不无担心地说:“北美特钢协会也将对中国的进口长材进行密切监测,并可能打出贸易保护牌。”   面对严峻形势,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秘书办一工作人员却颇显平静:“一切都在意料中,中国是美国反倾销的头号目标,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美国总会寻找各种理由向中国施压,对中国钢铁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不过是美国扭转巨额贸易逆差,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又一手段。”   曾在3年前与美对簿公堂的马鞍山钢铁公司有关人士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此时的心情:“美国明摆着要我们步纺织业后尘?如果别的国家也像美国一样,我们将面临一场无法想像的灾难!”   中国钢企无奈扩大出口   自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钢铁产业新政,均是在抑制初级钢材产品出口。相关出口退税新措施也减少了钢铁出口企业的利润来源,那么,缘何中国钢企仍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受价格和市场双重打压,中国钢企被迫扩大出口。据悉,近期,中国钢价一路下滑,近一个月内,已经平均下跌了1000元/吨。中国钢铁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戚向东表示,目前钢价已低于生产成本,而且生产一吨长材还要亏400元到500元。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钢材需求趋弱,尤其是自3月份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房地产新政以来,房地产行业利润普降、需求放缓、一些建设项目被压下来,钢材产能明显过剩。   在双重挤压下,中国钢企不得不“背道而驰”,选择扩大出口这条“险路”。“而一旦大规模出口,很可能卷入国际贸易争端中。”周世俭说。   而上海市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王新奎预测:“钢铁行业将成为下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点。”中国钢铁出口激增也不可避免,因为从钢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已成为净出口国。“2003年我国只出口了696万吨钢材,到2004年就上升到了1423万吨,今年前4个月我国就已经出口了726万吨,这比2003年全年出口的都多。”   建立有“牙齿”的预警机制   不过,由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令中国多少掌握了一些应战之道,在钢铁贸易战即将到来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商会和钢铁企业已试图摆脱被动局面。   周世俭建议中国钢企应提早行动起来。不过许多钢铁出口企业都奉行“订单哲学”,对国际贸易规则知之甚少,因此往往不计后果盲目跟风。而相比之下,美国的竞争对手,不但熟知相关法规,对中国钢企的规模、产量、价格也是了然于胸。   众多钢铁专家还提出,美国的贸易保护是一个有众多前提条件的行政调查程序,就像天气一样,是可以预测的。因此中国政府部门不要总做“救火队员”,总是“亡羊补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直言要建立“有牙齿”的预警机制,“收集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市场容量、产业反应等信息,并就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调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当发现国外某一地区出现贸易保护的苗头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行业协会或者企业,由其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开欧美的诉讼高潮,实现钢铁贸易一体化的多赢格局。”   中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首席反倾销师于永达还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借协会建立反倾销基金。‘敏感’行业的行业协会可以在国外设置‘反反倾销’的‘卧底’机构,及时收集信息。或派出‘反反倾销’人员,接近可能提起反倾销的国外企业,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其提起反倾销的原因。”
来源:


【我要发表评论】欢迎你来畅所欲言
内容:
【热力推荐】(近期新品推荐)
· 订制中国航贸网邮件产品 删繁就简把握行业动态 2007-09-28
· 特别推荐 2005-09-09
更多>>
【中国航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数据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航务周刊和中国航贸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航务周刊、中国航贸网联系,或者联系本网站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王英波律师。

相关新闻
相关数据
分类浏览
行业动态
统计数据
行情.报告
政策法规
运输黄页
港口资料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