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搜索引擎:
海尔供应链管理启示录
(1083 期,2014 年)[2014-12-18]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概括为供应链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正是海尔的优势。

  竞争力是基础
  在海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提到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然而对海尔业务有了解的人,最先想到的是其卓越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供应链管理觉醒第一人”,这是业内授予海尔的封号。
  在供应链管理上,海尔并不像一些企业那样只谈兵于纸上,而是进一步加强供应链与竞争力的融合度。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提出要注重供应链管理,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强化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取胜,就要强化创新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在海尔内部,有这样一个理念: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要使自己的产品有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围绕顾客需要,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是海尔人达成的共识,海尔科研人员更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想出商品来。所谓想出商品,就是想出、创造出新市场。通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进而领先于市场。
  在核心业务冰箱领域,海尔做到了“想出商品来”。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中国第一代豪华型大冷冻冰箱、中国第一代全封闭的抽屉式冷冻冰箱、中国第一台组合冰箱,这些都是海尔制造生产的。紧接着,中国第一台宽气候带冰箱、中国第一代保湿无霜冰箱、中国第一台全无氟冰箱……每一个新品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新的消费群。
  可以发现,海尔之所以能够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完全在于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仰仗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而供应链中的各个伙伴之所以愿意与海尔结盟,也正是看中了其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再以供应链为基础
  海尔要求,要以优化供应链为中心,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

  海尔以供应链的核心管理思想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整个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以“三个零”(服务零距离、资金零占用、质量零缺陷)为目标的流程再造。海尔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来代替过去被各职能部门割裂的破碎性流程,使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各种绩效目标取得了显著改善。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程,是企业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以前只能以电话、传真甚至见面达成信息交流的目的,现在利用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虽然手段不同,但内容并没有改变。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自动化操作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让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时减少了操作失误。
  基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3个准时制生产方式(JIT),即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实现同步流程。这样的运行速度为海尔赢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目前,海尔平均每月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定制产品7000多个规格品种,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由于所有的采购基于订单,采购周期减到3天;所有的生产基于订单,生产过程降到一周之内;所有的配送基于订单,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之内即能送达。
  为此,海尔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尤其在供应链金融延伸方面,海尔做得十分出色。海尔的供应商中有许多中小型企业,长期与海尔集团保持着稳定的供货关系。他们为了配合海尔的大量订单需要发展配套生产,但是从银行很难得到融资,就算能够融资,成本也很高。为了避免出现一时的供应链断裂,也为了切实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海尔财务公司利用集团账面大额应付账款做质押,为供应商提供融资,不仅丰富了海尔财务公司的业务,增加了财务公司的利润来源,还推动了集团的流程再造。
  随着海尔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流程再造,海尔除了不断优化内部的供应链外,在产业链上游还打破了与分供方之间传统的买卖关系,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贵州等制造基地,建设以海尔为中心的产业链,引进爱默生、三洋等数十家国际顶尖供应商在当地投资建厂,建立配套工业园,而供应商可以直接参与海尔的产品设计。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家电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抓住需求、赢得市场的同时,加强对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这就是海尔多年来走在行业前列的原因之一。

来源:中国航贸网(www.snet.com.cn)

作者: 翟自旺

【我要发表评论】欢迎你来畅所欲言
内容:
【热力推荐】近期新品推荐)
· 订制中国航贸网邮件产品 删繁就简把握行业动态 2007-09-28
· 特别推荐 2005-09-09
更多>>
【中国航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数据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航务周刊和中国航贸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航贸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航务周刊、中国航贸网联系,或者联系本网站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王英波律师。

相关新闻
相关数据
分类浏览
行业动态
统计数据
行情.报告
政策法规
运输黄页
港口资料
行业知识